【杂谈】关于如何摆正官方位置及认清读者地位(暂定名)

竹夭:

 @槐叶君一 文章来了,希望我赶在了下一轮凄风苦雨到来之前。




前言:


       前段时间哀声遍野,以至于我每天打开LOFTER都在提心吊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起源于给 @槐叶君一 姑娘的回复,而那几天里不断有姑娘发表心碎神伤的感言,更促使我尽快把这篇文章写了出来。虽然现在看来大家的情绪已经很稳定了~不过文章写了,就发出来吧。


       一家之言,又成文仓促,难保没有疏漏,但还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点新的视角,去审视一部作品、一个人物、一对CP。


 


       本文很长,字数过万,可能比较枯燥,请保持耐心。


       本文内容除了针对具体作品或人物的分析,并不仅仅适用于某个特定的人物、CP或作品。


 


      在正文开始之前,请允许我强调一下三个原则。这既是我写这篇文章时给自己的原则,也是希望得到读者们认同的三个原则。



  1. 不问罪角色。——所以觉得作者在抹黑或者洗白某个角色的,恕不接待。


  2. 官方不是你的上帝。——所以觉得官方的一切都该无条件接受的,请自便。


  3. 批判一部作品的某个方面,不代表否定整部作品的价值。——所以逻辑不合格者不要来找作者谈人生。



       那么让我们开始。


 




目录


       一、怎样透视一部作品?


       1.读者视角与创作者视角


       2.剧情主导还是角色主导?


       3.角色是创作者手中的提线木偶


       二、身为读者/观众的尊严——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


       1.作者之死


       2.因何而爱


       3.所谓同人


       4.维尤困境


 


一、怎样透视一部作品?



  1. 读者视角与创作者视角



       所谓读者视角,可以称之为从读者角度会去关注的东西,而创作者视角,则是一个创作者会关注的东西。很多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两者的差别,这导致很多人在看一部作品时所解读出来的东西,往往都是偏离了创作者本意的过度解读。


       打个比方,很多读者或者观众,经常会对一部作品中的一个小细节投入大量的关注,甚至为此衍生出无数的分析,分析这个细节有什么含义,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内心,预示了故事什么样的走向……然而那真的是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吗?


       我想我们都有过做语文阅读理解的经验吧?不得不说某种意义上语文的阅读理解是一种相当极端的读者视角限定。曾听过一则趣闻:某作家一篇文章被选为语文试卷阅读题,作家一时兴起自己去答了一下,结果得分寥寥……


       我们看一道很经典的阅读题,鲁迅的散文《秋夜》中有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请分析作者写“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含义。


       以下是我百度查找来的答案:


       “鲁迅没有直说‘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而分成四个短句,后两个短句还有重复之嫌。在语调上,这是鲁迅沉重心态的反映。他出门来到后园,第一眼看到了一株枣树,接着扫视,又看到了一株枣树——这也是作家的视野所及,录为文字的一种客观表现。另外,鲁迅的语气和文字,在这里显示为一个徐缓的情态,为后文设下了伏笔。仿佛表示:作家心中愁闷,需要到后园来静一静,寻找一份暂时的安宁!有学者认为,这表现了鲁迅对当时兄弟(与周作人)反目所感到的悲凉和无奈。同样都是枣树,却合不到一起,一株与另一株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人同命不同’,枣树也一样。”


       做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其实是有套路的,这套路就是将“读者视角”发挥最大化,哪怕是一个字也要解说出什么高深的含义来。比如上面的这道题。这其实挺让人啼笑皆非的,创作者写这句话的时候,可能真的只是想这么重复写而已,哪怕说这样写法更具有叠韵之美,恐怕也比上面的答案要靠谱得多。因为在一篇并不需要“草蛇灰线”的散文里,作者如果想表达如答案里这么多的想法的话,他其实可以直接写出来的。


       有段时间一篇解读《西游记》的文章在网上流传甚广,内容就是从一个小细节延伸开去,认为《西游记》的剧情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阴谋,这才是《西游记》的主旨。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来看,切记不要当真。这是我见过的最无聊也最疯魔的来自读者视角的过度解读。如果按那篇“解读”的意思,就是说吴承恩这位创作者,辛辛苦苦写了近百万字一部小说,就是为了告诉读者:“你们看我写了那么多字写出来的内容都不是我想说的,我真正的意思其实我没写出来。”吃饱了撑着吗?哪来这么二逼的创作者啊!


       这个例子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读者视角和创作者视角之间,有时候会存在多么大的误差,以及读者和创作者的关注点有多么地不同。


       一般读者关注的是什么呢?是一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而一个创作者所真正关注的,却是怎样讲好这个故事。不是说创作者对故事的内容毫不关注——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在创作的过程中,真正占据了一个创作者最大精力的,其实是讲故事的手法,也就是说,怎样将一个故事讲好


       事实上很多时候,一个故事读起来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故事手法而非故事本身


       我换一个可能大家更熟悉的说法:“没有雷的梗,只有雷的文笔。”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上面讲的异曲同工。


【当然,同人创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创作,很多同人作者在创作时其实依然站在读者视角,所关注者主要是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对讲故事技巧的运用,不能说没有,但大多是无意识的。这就导致很多同人作品在换掉原作人物的名字之后,会显得非常无力。其实同人作者也完全可以试着开启真正的创作者视角,更多关注故事的讲法和技巧,这样无论是对同人创作,还是对原创作品的尝试,都会多有裨益。这是题外话,在此我就不再赘述。】


       我之所以把这部分看似没什么相关性的内容放在第一部分,是因为这篇文章接下来的所有内容,都是立足于这两个视角的转换之上。如果能够顺利将读者视角转换为创作者视角,下面的内容即使我不说,大家也能自行领会到很多。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们会发现:很多读者或者观众耿耿于怀或津津乐道,并为之纠结八百遍、分析八百遍的某些东西,可能官方/创作者根本不在意。(当然我并不是要否定读者视角所看到的东西的意义,这个下面我会有专门的说明。)


       如果想要更好地弄明白官方到底在干嘛,我们有必要从更超然的角度,也就是创作者角度,去审视一部作品。下面的部分,大家可以这样代入“如果我是创作者,我这么做是为什么”去看。




        2.剧情主导还是角色主导?


       标题所说的“剧情主导”和“角色主导”,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思路。所谓剧情主导,是指一切以剧情为中心,一切为剧情服务的创作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创作者对具体情节的设定服务于大剧情的推进,而对角色的安排又服务于具体情节。


       “角色主导”则是指创作者充分尊重角色的逻辑性,基于世界观和情节构思,先给角色赋予独立的形象,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独有属性的、内在逻辑合理的人物,简单点说,就像是活生生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是能够自主自己的行为的,所以创作者也不能对人物为所欲为,必须要让人物的言行符合人物自身的个性、经历等,对人物的每一个举动,都要给出合理的动机。这个时候,就不是角色为剧情服务,而是角色带动着剧情的展开。是“这个角色因为自身性格啊经历啊等某种内在属性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或选择,而剧情因为人物这样选择所以这样展开。”,而不是“我想要剧情这样展开,所以安排人物做出这样的选择,不管这个选择是不是符合角色内在逻辑性。”——前一种是“角色主导”,后一种是“剧情主导”。


       而在剧情主导这样的创作思路下,角色很容易因为“剧情需要”而崩坏。创作者会为了剧情的推进,选择牺牲角色的塑造,或者说,一部剧情主导的作品,角色设定本身就是为服务剧情而存在的。有时一开始这个角色就是崩坏的。


       而《冰上的尤里》这部作品,是一部典型的“剧情主导”的作品。


       以作品里一个部分观众耿耿于怀的情节为例。就是维克多和尤里的“背约”事件。这个事件让很多人如鲠在喉,然而对于官方来说,他们绝对没兴趣用这一情节表达什么理念或情操,更不会是为了打压或追捧哪个人物,也完全不是为了塑造人物,对于制作方来说,这一情节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制造戏剧冲突,服务剧情


       创作者设定尤里和维克多有个约定,这样尤里去日本就有了理由;而后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让维克多忘记了约定,顺理成章的,出现了温泉赌约,最后比赛结束,尤里回到俄罗斯,维克多留在日本。这样,一个“制造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就完成了。约定也好,失约也好,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这个过程,也就是这一段剧情。当这段剧情完成之后,这个本就是为了服务剧情而设定的情节,官方也就不再投入精力去关注了。所以我们会看到官方好像就这么一笔把这个情节含糊过去了,没有给出任何的后续交代,原因就是这个情节“使命已了”。


       官方的重点,是在用这样一个情节来完成一段剧情的推进,而非这个情节本身,只有读者才会纠结于此。


       让我们回顾上一部分的结尾:很多读者、观众耿耿于怀或津津乐道,并为之纠结八百遍、分析八百遍的某些东西,可能官方/创作者根本不在意。为什么官方/创作者不在意这些?因为他们在意的是别的更实际的东西,比如剧情该怎样推进


       而这些读者在意的东西,很多时候只是创作者为了达成某种他想要的效果而采取的手段的副产品。


       我们可能会有疑问,即使这个情节只是一个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它产生的效果只是主情节的“副产品”,也完全可以交代一下“工具”的结局啊?这个,就是由这部作品的叙述容量和创作者的精力分配所决定的了。限于作品容量和创作者自身精力(其它作品还有可能是作者本身笔力不足之类的),创作者无法对这些副产品再全始全终地进行合理的铺垫、清晰的叙述和有力的收尾。


       一部作品十几集一季,每一集时长二十来分钟,在这二十来分钟里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分给纯花滑表演展示,那么用于叙事的时间就更加少了。而那些在我看来是全剧最大亮点、足以让我为制作组点一千个赞的花滑表演,其背后更是有着非常可怕的工作量,创作者将为之付出极大的精力。


       容量有限,精力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官方不得不舍弃一些次要的情节的铺陈,即使那些情节本来可以进一步展开或深化。至于怎么放弃,手法也很单一,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很多时候就是直接以笑料的方式带过。(很多人对这些剧情中的“未竟之语”进行了种种分析,并认为官方在这里埋下了多少伏笔,但我认为官方并不打算对这些“未竟之语”进行展开了。)同样的原因,官方也必然要在某些设定上做出妥协,这个就更明显了,比如全世界都讲日语,比如回避了真实的竞技体育“国家竞争”的属性及很多残酷面(即使这样还是觉得请雅科夫给主人公当一天教练太玄幻了,无法想象福原爱要和中国队员比赛,而汤媛媛来请孔令辉给福原爱当一天教练场面。何况主人公和俄罗斯并没有福原爱和中国这样的渊源。)


       实际上,这部作品会选择“剧情主导”的创作思路,根本原因就是限于作品的叙述容量和创作者的精力分配。从目前已有的8集内容我们已经可以依稀看到这部剧的模式已经确立:要比赛了——主人公出现问题——比赛前或比赛中有所觉悟——完成比赛,解决问题。基本每一集都是这样的模式,这样的叙事模式清晰又简单,剧情线推进迅速,不影响这条主线推进的部分就可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舍弃。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部作品里很多卖腐——或许有人更愿意称之为恋爱的情节都被留了下来,甚至占了相当的比重。我认为在官方的计划中,这部分内容本身就是作为重头戏的,作为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卖点(呈现效果是否合理另说,官方也不需要追求合理性,商业作品大家懂)。为了让这部分内容能够与主线兼容,官方也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必须给这部分内容和主线找一个连结点,以便将其镶嵌到这个叙事模式中去。


       这个连结点是什么呢?就是那两支选曲,Eros和Agape。由曲子开始,再引出“爱”这个命题,于是这部分内容就成功与主线融合了。这里我就不详细分析了。(题外话,作品中基于这样的考虑而给eros和agape做出那种简单粗暴的释义,我倒是可以理解,这无伤大雅,而且动漫作品本身不适合作为深奥思想的载体。但如果要在这两个释义的基础上使其承载更多的象征意义,哲学专业出身并且十分龟毛的作者我估计会很崩溃……)


       最后要强调的是,只要是没有被完全展开的部分,包括可能被“舍弃”或“带过”了的,仍然有被挖掘的可能性,虽然在缺少铺垫的情况下,即使后来官方有所交代,可能也只能算作是打了一个补丁。而这个补丁打得是否成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我们可以选择保持期待——至于期待到的是否是我们所期待的,那也是另外一回事了。




      3.角色是创作者手中的提线木偶


       在上一部分阐述“剧情主导”和“角色主导”概念的时候顺势说了一下有关角色的塑造,这一部分则是专门分析角色如何塑造的。


       从本质上说,所有角色都是创作者手中的提线木偶。他们无法自主,他们所有的行为选择都是出自于作者的安排。为什么有些角色有血有肉生动鲜活,而有些角色则呈现出混乱和矛盾?


       因为前者把角色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使角色的一切行为都符合其内在逻辑性;而后者则是真的把角色当成了“提线木偶”,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摆弄,当一个角色身上出现逻辑性的矛盾时,我们可以称之为“角色的崩坏”。我在开头说的“不问罪角色”原则,就是针对这类真的被当成提线木偶摆弄的角色,因为他们连自身的内在逻辑性都没有被尊重,更遑论对自己身行为负责了。(其实还应该区分一下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但是字数……而且这里关系不是很大)


       上文说过,在剧情主导的作品里,角色很容易因为“剧情需要”而崩坏。创作者会为了剧情的推进,选择牺牲角色的塑造,或者说,一部剧情主导的作品,角色设定本身就是为服务剧情而存在的。以人物塑造的要求来看,有时一开始这个角色就是崩坏的。


       回到《冰上的尤里》这部作品上来,仍旧以“背约”情节为例。很多人都为这里的尤里抱不平,其实从创作者视角看,从角色塑造的角度看,维克多才是那个被牺牲的角色。


       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官方为什么会搞出这么个情节来,而这个情节的代价就是,维克多成了一个“背信弃义”的人——这无论在哪国文化中,都是严重的人品问题。但是一个作为正面人物的角色不能存在这么大的污点吧?所以官方努力做出了一定弥补。


       官方的手法是:1.设定他“经常忘记”,以此来弱化这一次失约的严重性和特殊性。2.选择性表达,官方不会给出他失约的后果展示,无论是这一次还是以前的。目的还是弱化“背信失约”这种行为的严重性。(所谓选择性表达,就是当一个角色做出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可能导致好的结果也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本该是被讨论的,有争议的,但是创作者为了图省事,选择不展示不利影响,只突出好的结果,以此将角色的选择定性为正确的。我个人深恶痛绝的一种手法,然而在很多动漫中都可以见到……比如尤里当着众多媒体的面踹人,放现实中后果严重,然而剧中完全没有表现,这也是一种选择性表达。)


       但这些都只能在表面上掩盖,而不能从根本上化解角色塑造存在的矛盾。


       有着“健忘”设定的维克多,在尤里和勇利的温泉比试开始之前,勇利向他求肯定之时说到“一起吃炸猪排饭的约定”,他却清晰地表示“当然”记得。非要说特殊的人特殊对待的话,那时维克多和勇利相识不久,这种说法显然并不太具有说服力。这是第一重矛盾。


       而他们定下的温泉赌约,尤里赢了维克多将回到俄罗斯,面对这种与人生选择密切相关的大事,这样事关重大的约定,维克多居然“忘了”。如果我们选择相信维克多对待花滑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他来到日本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与自身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决定,那么这里的“忘了”,就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如果我们接受他“健忘”的设定,但他可以健忘到忘掉这么重大的、影响人生的事,这就意味着他对花滑的态度也太过轻浮。这是第二重矛盾。


       另外,按照常理,维克多来到日本做教练,对于一个算得高龄的花滑选手来说风险很大,雅科夫都说他这次走了可能就回不来了。照理说,他来到日本应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而温泉赌约的结果是不可预知的,尤里同样存在着获胜的可能性,假如尤里获胜,那么维克多就将回到俄罗斯——除非他打算再一次背约……留日本还是回俄罗斯,这样“事关重大”的决定,被寄托于一个不可预知的赌约,而维克多却答应得轻轻松松。这里的角色形象其实又发生了矛盾。


       毫无疑问,这当然也是为了剧情的推进。为了弥补,官方再一次祭出“选择性表达”大法,就干脆不讨论尤里获胜的可能性,总之只要最后结果没问题,维克多遵循了最初的选择留在日本就行了。但是同上文一样,这只能在表面上掩盖,而不能从根本上化解角色塑造存在的矛盾。


       可以说,在以“背约”事件为中心的一系列事件中,维克多的形象一直是矛盾和混乱的。


       除了该事件之外,我们还能发现,维克多究竟为什么来日本给主人公当教练,他的目的是什么,官方其实从未正面交代过。同样的,到目前为止,官方也没有交代维克多在作为教练的过程中收获了些什么。


       这么重要的角色行为动机,至今仍然扑朔迷离。我对此的倾向是,官方本也没打算展开这个设定,这个设定的目的只是为了把维克多弄到日本,好让剧情可以往下走而已,它的作用就是制造这个剧情所需的背景。说到底,还是剧情需要。就像《名侦探柯南》中那颗让主人公变小的“APTX4869”,至今也没有被交代清楚这药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因为作者最初的目的,也就是用它来达成让主人公变小的效果,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要深度展开的重要设定。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明白角色是怎样为“剧情需要”而崩坏的了吧?


       我们看一个角色是否被尊重和善待,看的不是角色在故事中的遭遇是好是坏,而是看这个角色的行为是否符合自身内在逻辑,也就是要看创作者是否为角色的性格、行为等多方面属性进行了非常充分和合理的铺陈。


       举个正面例子,小说《全职高手》中的角色张佳乐,一代大神,九年职业生涯,四进总决赛,却收获了四个亚军。为求一冠,不惜舍弃过往,背负骂名。可直到小说结束,始终未能如愿。要说遭遇,不可谓不苦情。但这个角色是如此的光彩照人,这苦情非但不会折损他的光芒,恰恰相反,这份经历和他的性格、实力等等许多东西,一起构成了这个角色独一无二的魅力。这是一个真正被作者善待和尊重的角色。


       回到《冰上的尤里》这部作品,很遗憾,不独维克多,并没有一个角色得到了这种待遇。包括主人公勇利,有时也不得不为剧情做出牺牲。


       原因我想大家都了解了,因为这是一部“剧情导向”的作品。角色设定本身就是为服务剧情而存在的。以人物塑造的要求来看,有时一开始角色就已经是崩坏的。这里我就不再具体分析了,否则字数太多了……大家可以自行观察。


       一个角色被设定出来,就是要承担相应的叙事任务的。而这个角色的设定,也完全服务于此。拿尤里来说,他开场的叙事任务很明确,就是要引出那一场温泉比试。而在他回到俄罗斯之后,他的叙事任务就不太明确了,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把他在这个阶段的剧情全部剪掉,对主要剧情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影响。这种情况,一般被称为——打酱油。但是官方这么一定要捎带上他,那估计之后他还是有比较紧要的叙事任务要承担。


       尤里的形象同样存在矛盾,比如他回俄罗斯时明明已经决定向前看,也已经另有良师并且“为了赢”不懈努力着,雅科夫还说“离开维克多对他是好事”。可是后面官方却又让尤里对维克多和勇利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执着——只是为了赢的话,世界上可还有很多优秀选手啊。所以这大概又是一个剧情需要,很大可能是和他接下来要承担的叙事任务有关了。要说尤里究竟是作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被塑造出来的,你们可以回想一下这小美人那张天使脸蛋有多少时间是眉目清晰而不是变形的表情包?对,他的作用就是卖萌担当、挑事担当(制造戏剧冲突)。这同样是一个为服务剧情而存在的角色。


       不能说角色为服务剧情而存在就一定会发生崩坏,但是在这部作品中显然是发生了的。或者说一开始就是崩坏的。


       这里同样强调一下,那些没有被展开的东西,比如维克多的目的和收获,他的过往,尤里的过往和瓶颈,还是有可能被官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交代一笔的。虽然同样可能是个缺少铺垫的补丁。还是那句话,我们可以对此保持期待,但一定要看清它的本质。


       在“剧情主导”的前提下,被崩坏的往往不止角色形象,还有剧情本身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这里强烈推荐一篇电影《美国队长3》的观后感《导演要你三更打,哪敢留拳到五更》(链接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73602176313526#_rnd1480416713204)该文生动形象、吐槽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导演编剧是怎样为了剧情强行下线了逻辑性和合理性,强行崩坏了角色形象拉低了角色智商。大家读了会对“剧情导向”下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更鲜明的体会~


 


 


 


       以上内容,都是在透视一部作品的创作本质,限于篇幅,作者无法对整部作品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只能说一点理论,再辅以一二例子,供大家自行参详。


       这作品的创作本质就那么一回事。面对一部本身并不严谨的作品,我们不妨建立创作者视角,和创作者站到同一高度去审视它,从而避免被它里面那明显有着矛盾和漏洞的剧情牵着鼻子走。(当然即使作品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代表它就一无是处。衡量一部作品的维度本身不止一个。《队3》在剧情上如此坑爹,也不妨碍它的高票房。)如果我们在这些如上文说到的难以在作品中得到答案的问题上纠结不休,并为此搞得自己心碎神伤,这就很不值得了。如果我们为了自我安慰而反倒去给官方的问题找理由、打补丁,这就更没必要了。


       我们要做的是,正确认识一部作品的本质,抓住自己想要在作品中获得的东西,也认清哪些是无法在作品中获得的,这就不要从作品中去强求了


       而后该批判的批判,该否定的否定,该无视的无视。


       官方/创作者确实是作品的上帝,他们对作品想干嘛就干嘛,甚至可以无视剧情的逻辑性,无视人物的合理性。而我们了解了一部作品的本质,明白官方的某些选择也是出于无奈,我们表示理解,但并不代表我们就得全盘接受这一切的崩坏和不合理,更没必要反倒为官方的坑爹找理由、打补丁。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则“官方不是你的上帝”,官方是整个作品的上帝,但它不是,也不应该是读者或观众的上帝。以及本文第二部分内容“作为读者/观众的尊严”,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真正想要讲的东西。(虽然最终字数仅占全文四分之一让我莫名心虚……)


       本文的第二部分,我要讲的是,身为读者/观众,应该把官方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身为读者/观众,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克服原作对自己的影响?再进一步,我们想获得而无法从作品中直接获得的东西,又该从哪里获取?




二、身为读者/观众的尊严——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



  1. 作者之死



       小标题借用了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观念。“读者的诞生应以作者的死亡来换取。”


       当我们在看一部作品时我们在看什么?


       是完全跟着创作者的逻辑走,全盘接受作品的一切观点和表达?


       还是遵循自身的思维和逻辑,出于自身的价值观和认知,对作品进行批判性的审视,而后再反思和重塑自身的价值体系?


       我以为身为读者或观众,后者正是我们尊严的体现。


       面对一部本身漏洞和矛盾很多的作品,如果我们完全被创作者牵着鼻子走,要么丧失自我,和作品中的角色一样,为创作者所摆布,要么就陷入精分之中——一边是创作者的神回路,另一边自己的意识和理性。


       请回顾本文开头的三个原则之二:官方不是你的上帝。


       官方是整个作品的上帝,但它不是,也不应该是读者或观众的上帝。读者应当保留自己独立的思考,当我们对作品中的人物或剧情产生某些理解,或试图对其作出分析,这些都应该建立在我们自身的思考基础之上,而不是创作者告诉你“这是个啥”,你也就认为“这是个啥”。


       建立在读者视角上的过度解读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仍然是试图向原作求认同的行为。而如果我们的理解和分析,是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或体会,是自己的某些反思和重建,当我们能够清楚地区分:这些和创作者的意图是没有关系的,而创作者的意图也与我无关,我想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思考和体会,这就是正确发挥了身为读者的主观能动性。


       那我们应当将官方/创作者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其实上文已经说过了,这里请允许我复制一下:


       我们要做的是,正确认识一部作品的本质,抓住自己想要在作品中获得的东西,也认清哪些是无法在作品中获得的,这就不要从作品中去强求了。


       而后该批判的批判,该否定的否定,该无视的无视。


       简而言之,如果官方喂的是糖,我们愉快咽下,如果官方喂的是X,我们何必勉强自己咽下去呢?


       所以,姑娘们,汉子们,来一起跟我念:


       如果官方太操蛋,那就让它滚蛋吧!




       2.因何而爱


       当我们喜欢上某个角色或是某对CP,那只能是因为这个角色或者CP本身。绝对不该是官方/创作者告诉我们或者引导我们去喜欢,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基于自己的审美、阅历、知识、价值观、爱情观等,选择了所爱的那个角色和CP。当我们选择了这个人物或CP,这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这同样是我们身为读者/观众的尊严。


       而当我们喜欢的人物被官方崩坏,当我们喜欢的CP在作品中看不到希望,我们该怎么办?这就又到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了。


       我们应当保持这样一种态度:当一个角色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创作者就可以退场了。角色不再属于作者,角色的所有言行都应该有其内在的逻辑,即使是创作他的作者,如果用上帝之手随意摆弄他,也只应该被唾弃。


       我们还应当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那个为我们所爱的角色形象,可能根本不是官方想要塑造的形象。


       任何一部作品,创作者的塑造意图和呈现结果都并不是一回事。塑造意图是指创作者主观上想表达的效果,而呈现结果是指最终表达出来的实际效果。有过创作经验的人应该都有体会:有时候我们脑子中构思的是一回事,真正写出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越是能力出众的创作者、越是力求严谨的作品,这两者的差别就越小。而本身不够严谨甚至漏洞很大、逻辑很成问题的作品,这两者的差别就越大,甚至可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我们每个人所理解的人物形象,就是我们根据我们所看到的作者的呈现结果(而非作者塑造意图)结合我们自身的知识、阅历、价值观等再造出来的一个形象。这就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我们所爱的角色,本身就存在于我们心里,那绝不会是一个任凭官方摆布的提线木偶。即使我们将其与原作剥离,我们所爱的形象也不会受到影响,我们的爱更不会因此而有什么减损。


       CP同理。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冷CP存在。因为那来自于对自身价值观和爱情观的共鸣和认同,与外界无关,与主流无关。


       今年我看过两部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同人作品,《倚仗听江》,CP王重阳/黄药师;《春雪才晞》,CP谢渊/穆玄英。这两个CP之冷,大概搜遍全网也各自只有这么一篇同人。但这两篇同人质量之高,在我看过的所有同人作品之中,都属顶尖,甚至可以说最佳之一。你们看,再冷的CP也有人爱着并默默耕耘。


       当然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是除非能够找到与自己的理解完全符合的同人,否则原作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完全摆脱的,但想找到这样一部作品也并不容易。而最好的办法是其实自己创作。




       3.所谓同人


       关于同人创作,这个命题要完全展开的话是可以再开一个专题的,这里我就简单提两句,个人观点,给大家做个参考。


       首先,同人有着很高的独立性。当我们创作同人的时候,要学会对原作进行选取和摒弃。我们可以选取原著中我们需要的部分进行展开,而对于不需要的部分则予以摒弃;可以对原作没有挖掘完全的内容进行自己的挖掘和展开(那些过度解读的东西其实是很好的同人素材。)即使是原作中不合理的情节和设定,我们也可以在同人中进行合理的发挥,衍生出自己想写的故事和想表达的思想,或者在同人中对原作不合逻辑的地方进行修订和弥补。(关于这一点,两部电视剧做得很好,09版《西游记》和06版《封神榜·凤鸣岐山》,电视剧也可以看做一种同人,这两部作品出自同一个导演之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原著小说的某些漏洞进行了很好的弥补。)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原作中的矛盾和崩坏带入同人,我们写同人,应当有着自己独立的思维,而不是被官方牵着鼻子,顺着官方的回路再把官方思维展示一遍


       其次,对于角色,我们心中要有一个清晰的形象,而后才能设计相应的剧情。如果同人在角色原有形象的基础上,为角色安排了不同的人生经历,由此导致角色的性格变化,这变化可能不同于对角色的普遍认知,这个也是可以的,只要设计得足够合理并且充分尊重了角色。但这种情况需要同人作者付出更多的慎重。


       再则,同人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完全脱离原作背景的架空AU。我们可以赋予角色更广阔的舞台。这种类型的同人作品需要注意的是选取的题材和角色、CP的兼容性。这也是同人的一大特点“戴着镣铐跳舞”,由于角色、CP有其固有特质,并不是每一种题材或AU都能适用。


 


       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Riscar 姑娘的维尤同人《一步之遥》,在保留原作《冰上的尤里》的花滑题材的前提下,精神主旨抛开了原作的表达,引入了现实的竞技体育背景,为尤里在原作中未被解释清楚的“求胜心”找到了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符合逻辑的支点“报效祖国”。这就是成功的同人创作思路。




       一部优秀的同人,甚至可以让与之频率对路的读者彻底摆脱原作的影响,并借此树立起CP观。上文说到的《倚仗听江》和《春雪才晞》,我认为都达到了这种效果。




       4.维尤困境


       这一段是维尤专属,不萌这个CP的可以跳过。本想另外专门放,但是怕造成割裂感,所以还是放在这篇文里了。


       维尤这个CP令很多人又爱又恨,既放不下,又不知该怎样爱下去。我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维尤困境”。


       纠结的原因有二:一是原作塑造角色的混乱和矛盾;二是原作的情节给人造成的心理阴影。这两点导致了我们难以构建这一对正常的关系模式。


       一方面我们在这对CP身上看到了非常吸引我们的、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特质,一方面由于原作种种坑爹之处,我们没法架构起他们正常的关系模式来,所以我们纠结万分、累觉不爱。


       架不起关系模式,这是困境的根源。


       如何打破打破这个困境?我上面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再啰嗦了。一方面在思想上摆正官方的位置——它就那么回事,一方面找到两个角色身上合理的且独一无二的连结点,发掘构成连结点的角色特质,这个可以寻求“写出了你心目中的维尤”的同人作品的支持,或者自己去创作。请记住,如果原作中没有给他们的关系足够的铺垫和展开,你的作品中应当有,并且要在尊重角色的基础上。如上所说的正面成功例子是 @冰棘花冠  姑娘的作品。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幸运,那也正是与我“频率对路”的同人作品~


 


后记:


       正文内容就结束了,最终字数一万2千多……想说的太多而有些其实与本文主题不在一个维度,痴心妄想把很多不同层面的问题在一篇文里说清楚的后果就是这篇文字数远超预计,而且写得我寝食难安心力交瘁……


       可能文中的很多想法,大家本身就知道。还是要谢谢看完整篇文章的人,容忍了我的啰嗦、我文中出现的许多废话和重复。而且由于集中了很多不同层面的东西我很担心文中会出现逻辑问题或者偏题……先行致歉。


       前段时间的我也是一副如丧考妣的样子,心情阴郁到无以复加,写个同人都只想报社。然而当我在某个晚上从第一话哭到第八话,哭到趴在洗手台前干呕之后,终于想通了。其实文中说的这些理论我很早就明白,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回竟然忘了个干净,以至于情绪莫名地被某些本该早早无视的东西带偏了。大概是因为爱吧。【望天】


       最后要说的是,请做好准备,接下来官方的作品中可能还会有很多令人不适的情节发生。即使我写了这么一篇堂皇之言,面对那些,心塞依然是免不了的,我相信我不是一个人。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需要摒弃。毕竟我们对角色有爱,所以在乎。但是心塞完了,就let it go,去创造自己的世界吧!


       当然,如果这篇文章最后被官方打脸了,官方以实际行动证明我这一篇都是胡说八道而他们是非常严谨的作品,真心的,我只会更高兴。


竹夭 于2016年12月1日凌晨1点


 




 


 



评论
热度(375)
  1. 共1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苏凉|Powered by LOFTER